如果你沒聽過托布秀爾的琴聲,那你就缺少了對蒙古族音樂另一面的了解。
托布秀爾,是蒙古族彈撥樂器的一種,兩弦,是新疆蒙古族歷史悠久、特有的撥彈弦鳴樂器,主要流傳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區。托布秀爾為蒙古語,意為像扣子一樣的琴,該琴極像蒙古袍上的鈕扣,琴箱為圓形,琴桿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繩帶)而西勒布上的兩道縫線像琴耳(琴弦軸),該琴由此得名。
它造型美觀而又制作簡樸,琴的琴身用樟木、榆木或沙棗木挖槽而成,上蒙木面板,面板中部掏有一個圓形共鳴孔或三個晶字形共鳴小孔,琴桿上細下粗,無晶位,桿首有兩個琴軫分置兩側,桿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繪各種精美圖案,琴弦用秋后宰殺的山羊細腸制成,全琴長度為七十至八十公分不等。該琴音色獨特,優美渾厚,節奏性強,便于攜帶,常用于呼麥伴唱。
對于托布秀爾琴的產生,它的歷史年代現已無去查考。在土爾扈特人中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放羊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小伙子,有一天,他把羊群趕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樹邊休息時,聽到樹上的一個大洞口有嗚嗚的鳴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是洞口上掛著的幾縷馬尾被風吹出了聲。他既驚奇又興奮,于是砍來樹木掏成音箱,掛上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愛的樂器,取名托布秀爾。隨著時代的發展,托布秀爾也在民間生產勞動中逐步有所改進,有所發展,在草原的各個地區、各個部落蒙古牧民中流傳開來。
托布秀爾和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冬不拉、柯爾克孜族民間流行的庫木孜、錫伯族民間流行的東布爾等都可以被視作我國北方古代游牧民族所流傳的木質短頸撥弦樂器的后裔,但在形制和演奏方法方面,它和其他以上樂器比較又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特點。
托布秀爾的產生、發展和最終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與蒙古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關。托布秀爾琴在漫長的歷史中,用獨特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梢哉f,托布秀爾琴代表了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所流傳的木質短頸撥弦樂器的雛形。
與巴洛克音樂風格相似的是,托布秀爾音樂有著極強的即興色彩,每一次的彈奏都與既往不同。在民間,托布秀爾有著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曲子,后因戰亂大多失傳?,F在,生活在牧區的老人里也鮮有會彈奏這種樂器的了,有的甚至都不了解這種樂器是什么。據了解,目前還有人可以彈奏的曲子有8個,最具代表性的“薩吾爾登”是一種樂舞,它是所有曲子的基礎,其他的樂曲都由此派生出來。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托布秀爾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琴本身制作工藝的奇缺——民間自制的托布秀爾粗糙簡陋,幾乎發不出樂器該有的音色,再到托布秀爾演奏技術的失傳,讓這件飽含歷史和民族文化元素的樂器從牧民的生活中悄然離去,走入博物館深處。
值得慶幸的是,托布秀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地方舉辦蒙古族文化遺產研討會,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2007年由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團10人參與演奏的《托布秀爾彈唱》,參加了當年內蒙古春節晚會的演出,后錄制光盤被選送到中央電視臺八套播出。民間藝人朝格巴特爾雙手用兩把托布秀爾琴正反彈奏并伴呼麥演唱,他演奏的《這樣富饒的家鄉》開創了少數民族八省區及蒙古國演奏托布秀爾的先例,他獨特的演奏演唱形式獲得了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